欢迎您光临!请【登录】【注册】    收藏本站 020-2901 1314 2054859673
面授辅导 网上辅导 教材购买
热门搜索:报考时间 网上报名 报名条件 报名时间 成考教材
首页 网上报名 考前培训 网络课堂 教材资料 报考须知 招生院校 考试大纲 志愿填报 关于我们
实用资讯 全国政策 广东政策 最新资讯 考前辅导 网上学习 教材订购 学习资料 广州天河 广州越秀 广州同和
成考新闻 考前须知 常见问题 经验交流 学习方法 查询中心 试题大全 下载中心 广州南沙 广州新市 全部展开
资讯详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试题大全 >> 高中起点试题 >> 语文
2018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诗歌鉴赏专题训练(3)
时间:2015/3/6  来源:网络  作者:广东成考网  浏览:865 次
导读:2017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诗歌鉴赏专题训练(3)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取一种加以分析。

 

⑵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请简析“长安一片月”一句在全诗中的表达作用。(2)

 

(2)这是李白的一首古诗。清朝人田同之觉得末两句多余,如果删掉而成一首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田同之的说法?为什么?(4)

 

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词的上片写女子的寂寞,用了两个动词“引”和“挼”;下片写她对远方情人的等待,重在写她的装扮,用了“碧玉搔头斜坠”一句,试简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5、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

点绛唇· 屏却相思 王国维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这首《点绛唇》收入《人间词乙稿》。时王之前妻莫夫人新丧,此词为悼亡之作。

(1)解释“屏却”一词,并说说前两句的意思。(3)

 

(2)请分析“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三句的意境。(3)

 

6、阅读宋代王质的《山行即事》,然后回答问题。(6)

山行即事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①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

 

②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7、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浩初上人:潭州人,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上人”,对时尚的尊称。

(1)联系全诗,分析第二句中“割”字的作用。(3)

 

(2)整首诗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2)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2)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札札弄寒机,功多力渐微。惟忧机上锦,不称舞人衣。

(1)试分析“寒”、“微”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2)诗中第三句的“忧”实际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 答:(1)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抒发了思乡之情。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

②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

③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童年回忆,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

(2)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以景写情。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

②动静结合。萧萧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

③悲欢对比。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

④通感运用。萧萧的声音,引起秋寒之感,用听觉引起触觉。

⑤巧用典故。诗人暗用张翰典故(秋风: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辞官回乡),不露痕迹。

评分标准:第(1)(2)两题各5分,内容3分,语言2分。其中第(1)题答出某种“感情”,第(2)题答出某种“表现手法”,各给1分,有分析各给2分。本题只要答出“答案示例”中的一种即可,如另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 答:评分标准:由“山”、“雨”的角度评析出孤寂、凄怆等情感给3;由“鸟”的角度评析出思乡之情给3分。评析示例: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 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苍凉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这情;最后,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归巢了。 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往西北,去亲愈远。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

3. 答:(1)全诗以长安月写景起兴,铺垫烘托思妇眷念玉关征人的深情。(2)

(2)同意,“玉关情”即思念良人,渴望良人平定胡虏早日回家团聚,已涵括后两句的诗意,去掉更加精炼含蓄。

不同意,有了这一句,使思想内容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或:就使亲人之情上升到国家之爱,境界提升了一层。)(4)

4. 答:不直接描写人物的感情,而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表达她的百无聊赖,通过对装束的描写表达她的懒散和心绪不宁,使得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富有人情味,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大意对即可)

5. 答:(1)“屏却”意谓放弃、排遣。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忘了她吧,忘了她,念如今生死茫茫,怀想又有何益,.徒令人心力交瘁!(意思对即可。释词1分,析前两句意思2分,共3)

(2)词人举目西窗,惟觉月光如水,丁香似雪,一片凄凉意。“凉月”以“纷纷”形容,“丁香”以“雪”喻之,无理而妙绝。丁香花本开在春夏之交,何以与 寒冬之“白雪”关涉?这是为强调颜色的相似性而出现的时令错位。然而,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却更深刻地表现了词人因思念亡妻而难以为怀的悲怆冷寂心 境,堪称绝妙。(意思对即可。3)

6. 答:①答:拟人手法,颔联写“阴”,颈联写“晴”。(1分后2,合情理即可给分)②答: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7. 答:(1)“割”字照应上句“剑芒”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作者愁苦之深。(2)

(2)贬谪之恨,思乡之愁(3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遭贬的愁,二是对故乡的思)

8. 答:(1)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就可。) (2)以动写静,反衬 (3)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9.答:(1)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2)写出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10. 答:(1)夜深天寒,织作不息,以致精疲力尽,表现了织女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2)织女“忧”的是所织之锦“不称舞人衣”,实际表达了诗人对织女的同情,对奢糜生活的不满。(织女“忧”而非诗人“忧”)

【上一篇】:2018年成考高起点语文写作素材:失败是最好的指南针
【下一篇】:2018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诗歌鉴赏专题训练(2)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2021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练习试题 2021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练习试题
2021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练习试题 2021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练习试题
2021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练习试题 2021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种内与种间关
2021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种群及其基本 2021年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2021年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2021年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购物流程  |  分享到:
Copyright @ 2006-2019 广州木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内所有资料 粤ICP备14072984号
在线聊天
live chat